《古人计数》教学反思

bboyv980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bboyv980”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人计数》教学反思(共1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古人计数》教学反思

《古人计数》是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认识11~20的各数,这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从本课时起,学生对数的认识不仅仅是单独的按物点数,而是以十个为一群进行按群计数,这是建立十进制数位概念的重要阶段。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摆一摆,数一数。以“古人计数”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体会“实物图片―小棒模型―用数字计数”的抽象过程。二是捆一捆,认一认。运用学生原有的经验,直观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数位的概念。三是做一做,说一说。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数数活动,帮助学生经历由数小棒到捆小棒再到拨计数器,逐步抽象出数的过程。这节课教学目标有3个:1、结合数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会认、读、写11――20各数。2、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3、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教学重点是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会认、读、写11――20各数。教学难点是知道两位数各数位上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向自己提出了一下几个问题:

1、“十进制”概念的建立:怎样让学生理解数位并把它类化为自己的知识?

2、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我们怎样在课堂上去关注孩子的现有学习经验,是教学中该怎样突破?

3、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何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做到自然而不做作?

针对这些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十进制”概念的建立。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很快地数出是11根”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呈现出多种摆的方法,通过比较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再让学生经历一捆小棒在计数器上如何表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从具体形象的实物中抽象出数字符号,把小棒,计数器和数字符号很好的对应起来。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理解了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位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关注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严格遵循知识形成发展的逻辑体系展开教学,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只是来自于教材的编排体系认为应该具有的基础上,忽视了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实际上,由于社会发展的日渐信息化和学习化,学生的学习资源正变得日益多样,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经过调查我发现:现在的孩子大都会数、会写11――20各数,也了解这些数的有关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我先引导学生用小棒摆出11、用计数器拨出11、写出11以及感受不同数位上数的意义,然后通过12这个数巩固刚才的过程。而对于13――18则让学生自己选自己喜欢的一个数摆一摆、拨一拨、和同桌说一说数的组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知识。

3、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非常注重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本课教学中,从“数铅笔”引出数,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自发地数数,在学生理解了以“十”作为计数单位的好处后,我马上向学生展示生活中也经常把“10枝铅笔放在一起”、“10卷纸放在一起”、“10个鸡蛋放在一起”。让学生们充分的感受到,“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的好处,以此突破难点,并让学生自然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没有刻意而为之的违和感。

4、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数学课堂是教学双边活动的舞台,不能仅仅是教师的`“教”,更多的应该是学生的“学”,我们要多创造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要多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间。如:教学“11”的写法后可以给学生留一点时间观察老师黑板上的板书:然后问:“你能发现什么?”相信有孩子能说出:1捆小棒就相当于计数器上十位上的1颗珠子,也相当于“11”这个数十位上的“1”,它表示1个“十”。1根小棒就相当于计数器上个位上的1颗珠子,也相当于“11”这个数个位上的“1”,它表示1个“一”。

课堂上要关注全体学生。如在教学“13――18”这一环节中,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让学生自主摆小棒、拨计数器、说数的组成。操作活动结束,在两个学生展示汇报后,还可以再追问其他的同学:“你摆的数是几?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或者你拨的数是几?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等等。让全体同学参与进来,汇报自己的操作活动成果,进一步巩固数的组成。还比如在教学“20”的过程中,我请学生上台展示,学生的参与面不大,而且浪费时间,效果并不是很好。实际上这个时候,学生对用小棒摆出1个数、在计数器上拨出1个数等操作都比较熟练了,他们需要的是老师引导他们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过程,学生没必要上台展示,让他们在座位上说出自己的摆法和拨法更能锻炼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让其他的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感,这样他们会积极判断别人的方法对不对,好不好,好在哪里,等等,从而培养学生会倾听的习惯与会判断的能力。

篇2:《古人计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我和王珊珊老师“同题同构”师徒结对的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教材、形成初步教学设计、试上课、修改教学设计、验证、再次修改,最终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创设了“古人计数”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摆11根小木棍,引导学生总结出: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即10个一=1个十。接着在学生理解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基础上,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数位。让学生在拨一拨,说一说中进一步理解数位。

反思“古人计数”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成功与不足之处:

第一,在教学中我力求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地操作、交流、讨论,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但是这节课没有让学生经历动手摆小棒的过程,所以他们对10个一就是1个十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入。

第二,整堂课我十分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说,为了进一步认识“10个一就是1个十”,我请全班同学读这句话,并注重请个别同学、全班同学都说一说数的组成,如“13是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让学生认识11—20各数的意义,使学生感受自主学习新知的乐趣,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

第三,一年级的思维活动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无论是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还是兴趣激发,我们都应该抓住学生思维的特点,那就是从直接感知实物过度到表象的思维过程。教师的直观演示对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自数一数,比一比,说一说以增添数学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使学生的多种感官一起参加学习活动,促进知识技能的内化。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做到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做到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而且要更加仔细地研究教材、教法以及学法,突出重难点进行教学。

篇3:郭丽《古人计数》教学反思

郭丽

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并把这份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在这节课里,学生已基本上能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读数,数的顺序和大小,因此确定这节课重点辅导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建构新知识起着重要作用。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学习活动,促进独立思考以及在小组中的合作与交流。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小学一年级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节课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摆小棒)进行。

本课教学设计经过实际教学检验,有下面几点成功之处。

1、激趣引入: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进行开火车的口算比赛,回顾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2、教学形式多样,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其中摆小棒能让孩子亲身动手体验一捆小棒有十个1个十和几个一的区别。

3、运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的画面,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学生的回答立即获得反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练习设计:目的明确,有趣味性,符合儿童年龄特点,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渗透了孩子的动脑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5、力求体现师生间的双向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数一数”“捆一捆”“拨一拨”“说一说”“画一画”。让学生初步体验10个一是1个十,以及11~20各数的顺序及大小。教师提出“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关于这些数你还知道些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还需要我再努力改进:

1、自己在课堂上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评价的内容平淡且没有针对性,故而评价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2、老师说的有些多,语言不够精炼。应该多让学生说。注意引导。

3、只是注意到个别孩子。应该注意到每个孩子,提问每一个人!不要只是关注那些积极活跃的孩子。

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并把这份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在这节课里,学生已基本上能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读数,数的顺序和大小,因此确定这节课重点辅导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建构新知识起着重要作用。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学习活动,促进独立思考以及在小组中的合作与交流。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小学一年级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节课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摆小棒)进行。

本课教学设计经过实际教学检验,有下面几点成功之处。

1、激趣引入: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进行开火车的口算比赛,回顾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2、教学形式多样,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其中摆小棒能让孩子亲身动手体验一捆小棒有十个1个十和几个一的区别。

3、运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的画面,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学生的回答立即获得反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练习设计:目的明确,有趣味性,符合儿童年龄特点,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渗透了孩子的动脑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5、力求体现师生间的双向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数一数”“捆一捆”“拨一拨”“说一说”“画一画”。让学生初步体验10个一是1个十,以及11~20各数的顺序及大小。教师提出“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关于这些数你还知道些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还需要我再努力改进:

1、自己在课堂上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评价的内容平淡且没有针对性,故而评价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2、老师说的有些多,语言不够精炼。应该多让学生说。注意引导。

3、只是注意到个别孩子。应该注意到每个孩子,提问每一个人!不要只是关注那些积极活跃的孩子。

篇4:张红霞《古人计数》教学案例与反思

桐城市范岗镇姚闸小学 张红霞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之“古人计数”。

教学片段:

师:谁会从11数到20?

生:11、12、13……20。

师:看来你们都会数了,想不想知道关于这些数的一些知识呢?

生:想。

师:你们看,我手里有多少小棒?数一数。

生:9根。

师:这9个一根一根的小棒,我们又叫它“9个一。”会在计数器上拨出“9个一”吗?

(说说计数器的个位和十位)。

生上台演示。

师:老师再添一根,就是“几个一”?

生:“10个一”。

师:现在来变一变,看老师把它们捆成一捆,它们又有了个新的名称呢?你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这一捆里有十根,所以又叫“1个十”。

师:谁能说清楚这“1个十”是怎么来的?

生:是把十根小棒捆起来得来的。

师:请你们观察一下,“1个十和10个一”一样多吗?(一样多)那一个十里面有几个一?10个1在一起又组成了几个十?”

(生动手操作,捆小棒)。

(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要求拿出1个十或10个一。同桌相互说一说1个十里面有几个一;10个一组成几个十?)

师:刚才我们计数器上拨了9个一?要表示10个一,怎么办?

生:再拨下一个珠子。

师:你们看,现在个位上10个一了,个位满了10个一,就像你们玩游戏一样,达到一定分数后,就可以晋级。它们也要晋级了,怎么才能顺利晋级呢?也就是说要用十位上珠子来表示了?这10个一在十位上要多少珠子来表示呢?你们说说看!

(学生意见有些不一)

师:十位上一个珠子表示1个十,那么它究竟要几个珠子才能表示这10个一呢?

生:一个珠子。因为一个十就是10个一。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课件显示:个位上10个珠子消失,十位上出现1个珠子)。

(师板书10的写法)

师:你们能不能用小棒迅速拿出“11”?

(指名上台展示。并把两种不同拿法进行对比,体现先拿一捆,再拿一根的优越性。)

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1”。

(借助课件再次动态演示,一边演示一边引导学生说一说)

师:十位上拨下一个珠子,表示什么意思?个位上拨下一个珠子又表示什么意思?

师:谁来说说“11”是怎么组成的?

……

教学反思:

教学本节课的内容,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把握教学的重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就一年级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说,对于“11――20”的数,不仅会认,而且能按顺序地读出来。但是对于数的组成和位值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语言表达,来突破教学的难点。这节课,要始终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使学生在愉悦中主动探索,在过程中发展思维,在交流中获取知识,进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篇5:计数原理教学反思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是排列组合问题的最基本的原理,是推导排列数、组合数公式的理论依据,也是求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基本思想。分类加法计数原理针对的是“分类”问题,其中各种方法相对独立,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完成这件事;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针对的是“分步”问题,各个步骤中的方法相互依存,只有各个步骤都完成后才算做完这件事。

运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的注意点: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首先确定分类标准,其次满足:完成这件事的任何一种方法必属于某一类,并且分别属于不同的两类的方法都是不同的方法,即“不重不漏”。

分步乘法计数原理:首先确定分步标准,其次满足:必须并且只需连续完成这n个步骤,这件事才算完成。

但是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往往不知是使用哪个原理,他们会尝试着先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或分步乘法计数原理),然后看教师的反应(反馈),有时教师一个皱眉,就会让学生意识到在原理的选用上产生了谬误,从而改用另一个(原理);而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也常常会“断喝”——“想一想,到底是‘分类’,还是‘分步’?这会给学生一个强烈的暗示:“我的方法选择错了”,因此教师不应在学生面对问题时问“到底是‘分类’、还是‘分步’?”,而应当引导学生构建方法,根据方法的特征来选择所适用的原理。

篇6:计数原理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解《计数的基本原理》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把握两计数原理的概念和推广,会用两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该课的重点部分在于理解两原理的区别与联系。难点在于根据不同的实际问题要选择不同的原理来操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也是这样安排的`。授课过程中结合高二学生准备就业的`特点,采用了一个面试的故事贯穿始终。分别从选拔学生去面试的方法、面试时的注意事项、面试成功后的欢送等方面分别引入及应用了分类计数原理及分步计数原理。然后通过两组练习,强化两个计数原理,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认识基础上,通过对基础的把握,和自身思维的发挥,让学生发现问题,推广结论,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题,老师只是作为引入的桥梁。

为了降低难点,解决重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增加了一些活动讨论的设置,让学生自己动手,小组合作去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最后得出结论。本着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再合作的思想,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知识,通过讨论升华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我也感觉到本节课的设计有不妥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问题的分析过多,虽说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问题,但是这样也就减少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的时间,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我学习。

2、要深入挖掘题目的价值。前面几个引例数据较简单,学生反应很快,没有来的及进一步挖掘题目中隐含的知识,以致于学生学生被动的接受,对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可以改为让学生下定义,师生共同讨论的形式给学生以思维想象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实现自主探究。

总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才华,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探究的环境,营造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效果。

篇7:一年级数学上册《古人计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是在逐一计数的基础上,积累十进制概念活动经验的重要环节。教材通过“古人计数”的故事,渗透自然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20以内的数,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11~20各数。

2、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又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了解古人发明十进制计数法的价值。

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我们整节课设计如下:

一、课前一首歌(数字歌)

课前这首歌的选择也是为开课做铺垫的,整首歌中以1--7的数数为中心,孩子们不但放松了心情,还复习巩固了数数的方法。

二、复习导入

有了“数字歌”的铺垫,老师引导复习就容易多了,如老师问道“你能按顺序说一说你学过的数吗?”孩子们就能迅速的说出来。

三、讲授新知

1、观看视频了解古人计数方法

以一段古人计数的视频开始今天的新课,不但可以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既体现了需要10以上的计数的必要性,又体现了数字的文化价值。

2、引导探究,建立模型

(1)捆一捆,认一认

教师引导学生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把10根捆成一捆的过程。体会到1捆代表1个十,一根代表1个一,合起来是11,用算式“10+1=11”来记录。学生在经历数一数、捆一捆,说一说的过程中,自然形成10个一是1个十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在操作活动中变得具体直观,易于接受。

(2)拨一拨,认一认

通过微课让孩子们认识了解计数器,这一环节让学生借助直观视频,认识计数器,并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进一步借助数位理解11的组成,在充分操作后学习11的写法,加深对11的组成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对比11这个数,十位与个位上的“1”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再次加深认识,突破重点难点。

(3)我说你摆:

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重点让学生经历19~20的过渡,体会小棒够10个就可以捆成1捆,巩固10个一是1个十,计数器上满十就要进一。

3、归纳小结--流程图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

四、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一缕阳光(基础练习)

完成学习单,带着学生写一写,说一说。

你会写数吗?有什么发现?

2、光芒闪耀

猜数游戏,我说你猜

通过这个练习让同学们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性的练习。

3、光芒闪耀(拓展延伸)

拨一拨,给你两个珠子,你能拨出几个数。

引导学生经历“创造”数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和数位概念,体会的数学的乐趣。

整节课从动作认知到图形认知,再到符号认知。学生在充分认识数的过程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篇8:一年级数学上册《古人计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数数活动中,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认、读、写20以内的数。

2.会用小棒和计数器表示20直观表示11~20的数,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十进制计数法)。

3.在动手操作数学模型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学感知。初步了解古人发明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

难点:为什么用“十”计数及对“数位”的理解。

【教学具准备】

课件、20根小棒、橡皮筋、计数器

【教学课时】1

【教学策略】创设情境与组织操作探究相结合,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古人计数(十进制计数法的铺垫)

师: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数宝宝还没有发明出来,古人还不会用数宝宝表示羊的只数,也不知道每天放了多少羊,但这并不影响他管理羊群。

师:瞧!(课件)这就是牧羊人在清点自己的羊,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样计数的?

(板书课题:古人计数)

师:每放出一只羊,牧羊人就在地上摆一块石头,再放出一只,再摆一块石头。当羊的只数越来越多,一大堆的石头摆起来很麻烦,聪明的古人就想出了一种新的办法,瞧!(课件:十块石头变成一块大石头。)一块大石头表示几块小石头?

小结:用一块大石头表示10,再加上一块小石头,合起来就是羊的只数。

过渡:古人真聪明,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学聪明的牧羊人,利用手中的小棒来代替小羊,摆一摆,数一数。

【设计意图:创设故事情境,利用课件的动态效果,再现“古人计数”的过程,既还原了古人计数的方法,又唤起了学生已有的数数经验,即逐一计数、一一对应的方法,为十进制计数法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1~20各数的组成,十进制计数法的开始)

1.摆小棒,初步认识“11”

(1)引导学生用小棒一一对应地记录羊的只数。

(2)牧羊人一共放了几只羊?可以数数的知识数出小棒的根数,也就是羊的只数。

(3)10后面的数是几?比10多1的是?多2呢?多3呢?

(4)全班一起1个一1个一地数,数到10个一,将10个一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

2.捆小棒,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

(1)学生动手操作,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知道10个一就是1个十。

(2)认识11是由1个十,1个一组成的。结合小棒,说说12、15表示的意思。

(3)小结: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

3.拨计数器,理解“数位”的意义。

(1)介绍计数器,认识数位(个位、十位),同桌之间说说计数器上有什么。

(2)动手拨一拨,感受将10个一转化成1个十。

(3)结合拨数,知道数的组成,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

A.在计数器上拨11,知道1个十,1个一是11,会用算式10+1=11表示。并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不同。

B.同桌合作拨一拨19,并说说是怎么拨的?

C.重点指导19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让学生说一说“20这个数你是怎么拨的?为什么个位上要写0?”。帮助学生理解2个十就是20。

【设计意图:结合摆小棒、捆小棒的活动,把10根小棒捆成1捆,直观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在教师的引导下引导认识1个十、1个一合起来就是11。教师循序渐进,出示再多1根、多3根是1个十、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帮助学生建立了1个十和几个一就是十几的表象,也有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契机。接着在拨计数器的活动中,借助数形结合,对“十进制计数法”的本质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今天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老师想检验大家这节课掌握得怎么样,准备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第一关:看图写数。书本75页练一练的第一题。

第二关:猜猜我是谁?

a.我是由1个十,4个一组成的,猜猜我是

b.在计数器上,我的个位有2个珠子,十位有1个珠子,猜猜我是()

【设计意图:目的明确,有趣味性,符合儿童年龄特点,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渗透了孩子的动脑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20以内的数,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希望同学们回家以后能把今天所学到的知识与你的家长分享。

五、板书设计

古人计数

10个一就是1个十1个十,1个一合起来是11。

10+1=11

篇9:二进制计数法教学反思

二进制计数法教学反思

同伴学习从二年级开始,于今已经三年多,学生已经初步养成耐心倾听、充分表达、合作分享的习惯;五年级开展“今天我开讲”的3分钟交流,基本达到90%以上的开讲率,学生从起初的羞于表达、不会表达到今天争先开讲、思路清晰、语言准确,已经初步具备数学表达的方法和能力。因此,从六年级上学期开始,班级开始实施“助教上岗制”,即以助教带学员的方式组成新的学习小组,以期实现以下几个目标:一是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营造合作学习的场域;二是培养个体学习的能力,促进不同学习者的提升;三是构建多样化学习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本学期助教的第一次上岗的教学任务是《数学思维训练课程》中的《二进制计数法》。

一、学习任务分析:

1、学习内容:初步认识二进制计数法,掌握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互相转化的方法。(附例题及知识点如下)

例1、把十进制数53(10)化成二进制数是多少?

53(10)=110101(2)

例2、把二进制数1111(2)化成二进制数是多少?

1111(2)=1×23+1×22+1×21+1×20=8+4+2+1=15

2、难点解析:

(1)小学阶段认数以十进制计数法为基础,二进制计数法与十进制计数法进位原则与计数方法不同,旧知经验和思维定势会对二进制计数法的学习有影响。

(2)通过二进制计数法与十进制计数法的比较,用短除法将十进制数转化成二进制数,用乘法将二进制转化成十进制数。但对方法的探究、理解和掌握,需要适时沟通两种计数法之间的联系,这是学习重点。特别是短除法中“怎样根据每一次除得的商记录二进制数?除到什么时候为止?记录的数分别代表二进制的哪一位?”乘法中“二进制数位分别代表2的几次方?”都将是学习难点。

3、学习形式:采用助教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即助教课前提前自主学习,课上再对学员进行教学,时间30分钟。

4、效果检测:学员汇报,再进行4题的随堂检测。

二、分组学习情况记录:

成员情况分析

(助教+学员)

学习过程记录

学习效果反馈

沈厚礽+卞雯婷

1、沈数学尖子生,思维灵活、反应敏捷、善于表达,缺点是不够踏实。

2、卞听觉型学习者,接受能力较强,缺点是不善表达,思维开放度不够。

3、互补型小组

1、助教准备工作不充分,对知识点没有完全掌握到位,教学中出现错误,这与沈平时的学习状态基本吻合。

2、学员听讲认真,提问不多。

1、学员汇报二进制转化十进制,思路正确,表达清晰。

2、两轮检测,正确率3/4,64+32+16+1=103计算出现错误。

※这一组合考虑调整

龚一凡+齐雨轩

1、龚习惯视觉型学习,思维缜密、考虑周全,缺点是不善表达。

2、齐反应敏捷、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缺点是勤奋不足。

3、互补型小组

1、助教采取的'教学方式是演示法,符合其本身学习特点,边演示边解释的方法缓解了助教由于语言表达不畅而引起的紧张情绪。(课堂教学尽量避免指名回答,而应采用演示法反馈该生的学习情况)

2、学员频繁提问,积极参与,使得小组学习气氛较为轻松。

1、学员汇报十进制转化二进制的第二种方法,思路正确,表达清晰。

2、两轮检测,正确率4/4.

※这一组合较为合适

朱丽萱+宋瑾夕

1、朱好胜心较强,乐于学习,缺点是耐力不够,面对困难容易退缩。

2、宋听觉型+视觉型学习者,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缺点是不够细致。

3、相似型组合

1、助教课前有准备,讲解时主要以方法教学为主,算理解释较少。这一知识对于助教而言有一定难度,完全通过自学不能达成算理和算法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尤为重要,通过两人的互动、交流可以更好地提升学习效果。

2、学员有独立思考,频繁质疑和发问,互动积极。整个学习后期,学员占主导地位。

两轮检测,正确率3/4,出现错误是因为助教指导错误。

※这一组合考虑助教和学员交换

王育聪+何曼青

1、王反应敏捷、思维灵活,缺点是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勤奋不足,数学基本功不扎实。

2、何听觉型学习者,学习认真,缺点是思维不够开放。

3、互补型组合

1、整个学习过程中,这一组合相对比较温和,学习节奏比较平缓。2、助教课前有准备,学员也有一定的认知经验,交流中的难点不多。

1、学员汇报二进制转化成十进制的第二种方法,思路正确,表达清晰。

2、两轮检测,正确率3/4,计算出现错误。

3、本期学习结束后,学员主动申请当助教。

※这一组合考虑调整,整体学习气氛比较温和。

张浩宇+高俊洁

1、张反应敏捷、数学思维能力较强,缺点是表达一般,勤奋不足。

2、高勤奋刻苦,踏实肯学,缺点是思维一般,开放度不够。

3、互补型组合

1、助教的教学语言比较单薄,但学员听讲效率较高,且理解水平较高。

2、学员的勤奋踏实积极影响到小组学习的氛围。

两轮检测,正确率4/4。

※这一组合较为合适。学习态度上互补,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李慕阳+李欣遥

1、李课外学习提升自信,目前状态较好,缺点是思维不够开阔,表达能力一般。

2、遥有,但因其专注度不够,效果不是特别明显,缺点是注意力分散,对自己要求较低。

3、从性格上来看,李较温和,遥的自主能力则比较强,属于互补性;从学习上来看,李比较踏实,遥则比较松懈,也属互补型;从学习能力上看,都属于听觉型学习者,较为相似。

学习过程中,两人互动频繁,助教的引导作用并不特别明显。

1、两轮检测正确率4/4

2、本期学习结束后,李欣遥申请担任第二期助教。

※这一组合考虑助教和学员交换

何雨轩+杨磊+王乐涵

1、何学习能力、管理能力较强,数学学习成绩比较稳定,缺点是不够专注,注意力比较分散。

2、王学习能力尚可,好胜心强,对自己要求较高,缺点是学习中需要较多指导性的帮助。

3、杨反应较快,缺点是注意力严重分散、没有耐心、畏难情绪严重,数学基本功较差。

4、互补型组合

1、助教讲解细致,指导清楚,特别能关注三人小组中较弱的学员,体现出较为优秀的管理组织能力。

2、杨比较适合一对一的指导,从开始的拒绝到后期的投入,过程转变较快,学习效果也较好。

3、王在三人小组中,以听讲为主,发言较少,因被助教关注不够多,学习效果一般。

两轮检测正确率4/4,学习效果较好。

※何+杨组合较为适合,王可以重新考虑配助教。

宋晨星+胡一凡+董瑜

1、宋勤奋踏实、乐于钻研、思维开阔,缺点是比较粗心。

2、董勤奋不足、踏实不够,数学基本功较差,学习上需要督促,自主能力较差。

3、胡是数学学困生,碎片化学习严重影响学习能力。

4、互补型组合

1、助教亲切耐心,步骤指导细致,能够合理分配时间关注到组内两个学员。

2、董基本能够在助教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3、胡需要助教一步一步的指导,但在学习后期明显有自信,速度提升。

1、学员汇报二进制转化成十进制,思路正确、表达清晰。

2、两轮检测正确率3/4,计算出现错误。

※这一组合较为合适,助教的引导作用非常明显,特别是明显提升学员的自信心。

三、助教模式初步结论:

1、分组结论(8个组合,包括6个互补型组合和2个相似型组合)

(1)6个互补型组合,主要是学习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特征上的互补,且成绩分布在班级平均水平两侧,差距较大,这样的一对一、一对二的组合更能促进学优生的积极引导作用,且一对一、一对二的任务对学优生而言也并非太重(如果助教是一对三或以上,则相应教学难度会提升),同时也缓解了学困生因学习进程较慢、学习难点较多而产生的胆怯心理和畏难情绪。这样的组合,学优生的主导地位明显,学困生主要在学优生的指导下进行模仿学习。

(2)2个相似型组合,成员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相当、性格特征也比较相似且成绩处于班级平均水平以上,相对比较稳定。这样的组合,在学习过程中,有较为频繁的互动,个体的主导地位并不特别明显,学习主要通过交流完成。

(3)后期需要继续研究的是:相似型组合是否适合学困生组合或学优生组合?

2、效果评估:

(1)学习时间投入。

1小时的学习时间分为两个版块,分别是30分钟左右,第一版块是助教指导学员学习,第二版块是学员汇报并接受检测。与传统授课法相比,时间大约增加20分钟。

(2)学习过程监控。

活动一:助教课前自主学习,其学习水平和掌握程度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在助教指导学员学习之前,助教与助教间、助教与教师间没有任何交流。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助教自主学习的能力、呈现思维的多样性与开阔性,培养助教多样化学习(看书自学、网络学习、请教家长等)的能力,同时也促进责任意识的养成。

活动二:助教指导学员学习过程中(20分钟左右),通过互动交流,会出现在先前自学中没有出现的困惑,这时组织第一次交流(3-5分钟)——助教间的交流纠错,明确知识点。这一次交流后各助教继续指导学员学习(5-10分钟),以便解决前期学习出现的问题。

活动三:学员汇报的目的主要是强化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是对小组学习效果的反馈,同时也是分享与提升的过程。

(下图)十进制转化成二进制,呈现三种不同的算法。左上是利用二进制的位值原则来拆分转化;左下和右都是通过连续÷2所得的余数来转化,但两种方法的计算形式有所不同。

(下图)二进制转化成十进制的方法,根据二进制的位值原则,将每一位转化成十进制数再相加。方法相同,但计算形式有所不同。

助教的课前自主学习具体个体性,因此方法不会完全相同,即体现的思维的独特性;而学员的汇报则更多的是提供多种思路进行分享交流,从而实现由个体学习上升为共享提升。

(3)检测情况反馈。

从两轮检测数据可见,28/32的正确率,特别是平时学习能力较弱的特殊学生,也能独立完成检测,达到75%的正确率,与传统授课法相比,效率有明显提升。

篇10:《科学计数法》教学反思

《科学计数法》教学反思

1、本节课一开始通过的意义和规律的复习,使学生明白一些大于10的数也可以这样表示,但究竟该怎么表示,有什么规律?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一难点,也使学生明白一点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

2、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讨论,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让每个学生能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同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和归纳能力。

3、书的例题只有一题,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至于已经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它的原数是什么这种例题,书上并没有出现,为此教学时增加补充例题,更进一步地让学理解指数n与整数位的关系:n=整数位-1。

4、数感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出学生能力的生成点,数感的养成也是一样,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演练进一步体会数感。

篇11: 《科学计数法》的教学反思

1、本节课一开始通过的意义和规律的复习,使学生明白一些大于10的数也可以这样表示,但究竟该怎么表示,有什么规律?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一难点,也使学生明白一点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

2、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讨论,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让每个学生能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同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和归纳能力。

3、书的`例题只有一题,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至于已经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它的原数是什么这种例题,书上并没有出现,为此教学时增加补充例题,更进一步地让学理解指数n与整数位的关系:n=整数位-1。

4、数感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出学生能力的生成点,数感的养成也是一样,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演练进一步体会数感。

篇12:《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

小学阶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指导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本课在学习前,我先是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把课文内容读通顺、读正确。课上设计以学生朗读为主,通过各种角度、各种方式诵读。以小组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在引导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回答给予不同的反馈,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所提升,改变学习文言文枯燥乏味的看法。 读、思、悟相结合。本课的文言文不是太难理解,只要结合注释,以及前面学习古诗的方法去理解,学生都能读懂文章大意。真正的`难点在于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把学到的读书方法、要领,来运用到读书学习中去。

在练习中,大部分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文言文的大意。同桌间也互相练习说课文的大意,进一步理解记忆课文内容。这一课学过后,并不像我预想的那么难,学生在反复读、体会中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大意,大部分学生当天就能背下课文。

篇13:《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

《古人谈读书》一课,选择了《论语》中三句关于读书的名言和朱熹的《训学斋规》中关于读书的名句。本课选取的两篇都是文言文,执教本课后,我感觉自己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悟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距离很大。五年级的小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课上是这样来安排的:首先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强调让学生读流利,因为学生在没有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的时候是不可能把语句读流利的。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中关键词的意思。

在教学中,我还通过抓重点词句,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把视线延伸到课外,收集了一些《论语》的其他几则名言,让学生进行积累。

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先让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我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上遇到了困难的时候,只有借助集体的力量才能够事半功倍地解决困难,获取更多的知识。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并适时地予以指导,这样又凸显了老师的主导地位。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自己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充分利用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教学资源。这些突发性的教学资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自己的忽视大大降低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再就是对课堂上动态的生成的处理预设不够。不过就算是这样,学生出现了意想不到,甚至奇怪荒谬的答案,教师也不能发火,而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只有师生和谐,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篇14: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

《古人谈读书》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比较难理解的古文,这一课摘取了孔子、朱熹、曾国藩三位大家的读书之论。《论语》中的三句名言,分别表达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的读书态度;朱熹的读书方法为心到、眼到、口到,特别强调了“心到”的重要性。曾国藩的读书要诀为“三有”,即文人读书要有志气、有见识、有恒心,并强调“三有”缺一不可。

一问:我是用什么方法达到我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本文时,第一课时我带领学生通读全文,划分节奏,在反复、多种形式的读中帮助学生解决生字的读音及古文断句问题,这也为理解古文打下基础;第二课时,我将重点放在对课文的解读上,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从而学习三位大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理解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记忆,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达到成诵的地步。

二问:作业布置是否兼顾到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

理解、背诵这三篇古文是这课的重难点,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能在课堂上完成这两个学习目标,但是少数基础薄弱的同学依然需要在作业中巩固知识点,所以我布置了两项基础性的作业:

1、写上这三篇古文的翻译;

2、工整抄写三篇古文。

对于能力较强的同学,这两项作业完成起来比较轻松,所以我又布置他们课下搜集其他古人优秀的学习方法,已达到拓展积累的目的。

通过这一课的教授,我深刻意识到古文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逐步逐层对学生进行古诗词及文言文积累的培养。

相关专题 古人